以旧思维发展新能源有碍能源变革《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5月25日
如今,史上最近一次世界性石油危机似乎已经远去,但我们仍处在危机中的石油时代。认识这个时代的能源矛盾,是我们构建未来能源体系、摆脱或将不远的能源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前提。正如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所判断的,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使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集中生产和分散消费的能源模式变得低效,进而以此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也愈发低效。基于这一模式组织的经济活动因此根基动摇,无论是互联网新经济,还是金融创新,都难以维系其昔日的辉煌,最终在2008年遭遇了金融危机、石油危机和经济危机。这正警告人们需要开始寻求新型能源体系。
人们未必熟知和认可里夫金的观点及细节,笔者亦然。但他所提出的两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第一,能否继续依赖化石能源;第二,能否继续集中生产的能源供应模式。对于第一个问题,多数人会达成共识,认为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不可持续,应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未必有很多人冷静思考过。进而,若将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可再生能源是否应该继续集中生产、分散消费的模式,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虽然在具体的设想和理解上难以苟同,但笔者认同里夫金的核心观点,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能源的可再生、分布式和智能化。尤其重要的是,笔者认为,这三者不是3个发展方向,而是作为整体的一个方向3个不同方面,其内涵是真正意义的三位一体。
目前,包括太阳能、天然气、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资源综合利用发电等类型的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已经启动。看上去,这似乎是只欠缺智能化,离新型能源系统的模式仅有一步之遥。不过,现实毕竟离理想的未来还很遥远。需要指出两点:第一,我们目前还没有理由将里夫金模式中的智能化理解为美国式的智能电网技术或类似的技术模式;第二,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应局限于发电上网的技术路径。对这两点的理解尤为重要,因为电网在本质上,就是基于化石能源集中利用的一种稳定、可调控、大规模,且高效的技术。如果仅仅停留在太阳能、风能等分散发电上网,简单地将之理解为可再生和分布式,则又回到了集中生产、分散消费的模式。由于电网是基于化石能源的供应分配模式,并不是真正的新模式,以旧思维发展新能源,依旧不可能催生基于能源模式革命的产业革命。
早有专家指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是储能和独立能源系统技术,绝不是继续走发电上网传输的技术路线。电网设施的技术属性同可再生能源的多样性、不稳定性和低密度特性并不一致。电网是人类开发利用矿物燃料集中发电分散消费的产物,不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最佳选择。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储能转换后,即可随时使用,没有必要上网。以牺牲电网整体运行效率收购低品质的“可再生电”受益的只是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资本。这些见解是值得探索能源变革的企业思考和借鉴的。
目前,很多实践者已经思考并开始摸索通往未来新型能源体系的路径。例如已经在能源行业经营20余年的新奥集团,其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就提出其“现代能源体系” 的构想。其中,能源结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供应模式以分布式能源为主,集中式为辅,互为补充这两项内容,或许就是基于其从城市燃气到清洁能源实践的感悟。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分布式与集中式,都有其各自的资源基础和技术特征,各有其独特的优劣和用武之地。因此,决定了这两种构成和两种模式是互为补充的。可再生和分布式若再走集中式的技术路径,不但难以真正智能化,更背离了其物质特点。
仅从化石能源和集中供应的传统角度理解,人类面临的问题是短缺。为此,产生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的思路和发展核电的方案。但如果放眼整个能源体系,正确认识集中式和分布式的各自基础、特点和优势,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则是能否善用大自然的赏赐。